返回列表 当前位置: 首页 > 趣宝新闻

窝里横”的孩子,背后大多站着没有原则的父母

上个星期回老家,刚进门就听见侄子乐乐在大声哭闹:


“我不!我就要买这个!”


老爸老妈在旁边用一种讨好的语气哄他:“乐乐乖,咱们家玩具已经很多了,等下次再买好不好?”


 

“不好!”乐乐生气地随手拿起一个毛绒玩具砸向爷爷。


 

“干什么呢!怎么能拿东西砸爷爷!”乐乐听见我的声音,立马不吱声了。


 

乐乐是有些怕我的,因为他知道,在我面前耍赖没有用,我也不会惯着他。


 

“哎呀,干嘛说话这么大声,都吓着孩子了。”妈妈向我埋怨了一声,走过去抱起乐乐。


 

乐乐被奶奶一抱,“哇”地一生大哭起来,边哭边蹬腿,好像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。


 

乐乐和很多孩子一样,在家里是一个“小霸王”,说一不二。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,就对着长辈大发脾气,尤其喜欢“欺负”疼爱孙子的爷爷奶奶。


 

但是出了家门,乐乐就好像变了一个孩子。


在幼儿园里,他从不和别的小朋友打闹,即使别的孩子从他手中抢走玩具,他也只是站在一旁干巴巴地看着,不敢要回来。连幼儿园老师都说,乐乐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。


 

在家“小霸王”,在外“小绵羊”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窝里横”。


 

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反差,这要从家庭教育说起。

 


溺爱孩子

 

法国教育家卢梭说:“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,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?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。”


 
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现在的孩子俨然成为了家中的“小公主”、“小皇帝”,一个孩子身边围绕6位大人的现象并不稀奇。


 

乐乐之所以会这样,和爷爷奶奶的溺爱不无关系。


 

乐乐说要吃排骨,我妈会顶着38度的大太阳去超市买回来;乐乐说要骑马,我爸会趴在地上让他骑到脖子上。


 

每次提醒他们不能这么溺爱孩子,两位老人总是不以为然地说:“他还是个孩子。”


 

乐乐仗着家人的宠爱,在家里肆无忌惮地指挥着所有人,为他服务。


 

但是,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某一个人转的。当孩子出去的时候,他会发现,周围的人并不是以他为中心,别人也不会事事顺着他。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安,从而变得小心翼翼,不敢轻易招惹别人。

 

“没有原则的父母,教不出有出息的孩子。”这句话不无道理。


 

乐乐的妈妈倒并不十分溺爱孩子,她甚至经常告诉爸妈不要对孩子过于宠爱。


 

她给乐乐制定了一张计划表,贴在墙上,时刻提醒家人要遵守原则。


 

乐乐在看动画片,妈妈提醒他,计划表上明确规定,每天只能看一小时的电视。


 

乐乐两眼盯着电视,不为所动。


 

妈妈将电视关上。


 

乐乐瞬间大哭,爬到地下开始打滚。


 

闻讯而来的爷爷奶奶赶紧过来哄孩子,乐乐看见有了靠山,更加卖力地哭闹。
 

妈妈坚持了一会,实在受不了孩子和老人的双重折磨,只能将电视重新打开。

 

这种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。

 

乐乐在家人的行为中领悟出了一个道理:只要我一哭二闹三打滚,妈妈就会放弃原则,满足我的要求。


 

家人毫无底线的退让,没有原则的让步,让那张计划表如同虚设。


 

经常呆在家里的孩子,缺乏人际沟通,身边来来去去就这么几个人。


 

而这几个人又对他百依百顺,俯首称臣。久而久之,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。
 

当孩子走出去的时候,忽然发现周围的环境和人都变了。不再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,让孩子产生了一种恐惧心里。


看到同龄的孩子,一方面想和他们打成一片,一方面又缺乏沟通技巧,不懂怎么交流,只能在一旁看着干着急。
 

心情不好的孩子回到家后,很容易将这种无处发泄的负能量,反馈在家人身上。

 

其次,要守住底线和原则,不轻易妥协。


 

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经分享过自己的育儿之道,看完之后受益匪浅。


 

女儿小时候在超市里看上一辆小汽车,被拒绝后,坐在地上哭闹。
 

妈妈并没有因此妥协,而是将她带回家,陪她呆在自己屋里。

 

期间,无论女儿怎么哭,她都不为所动,只是在孩子哭累的时候为她擦把脸。


 

最后,女儿哭累了。


她淡定地问女儿:还哭吗?要哭继续哭。


这位教授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:原则就是原则,不会因为你的哭闹而有任何的改变。

 

第三,做好和孩子的沟通。


孩子做错事时,不要一上来就加以训斥,请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要求。很多孩子脾气暴躁,就是因为父母不理解他的想法,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。


 

最后,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。常带孩子出去和同龄人交流,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。

 

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,只有没教好的孩子。孩子“窝里横”,是一个家庭的责任。家长要即时纠正,认真反省。千万别让孩子将教养留给陌生人,将坏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。

 

信息来源:科学育儿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