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当前位置: 首页 > 趣宝新闻

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近日发布

上海体育学院“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团队”近日发布了“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”。该指数面向儿童青少年、体育教师、家长群体,是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理论,得出的地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情况综合评价结果。这项成果为全国首创。
    经测评,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2.9分。其中,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66.7分,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8.5分,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76.3分。

静态生活过多
    成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隐患

    研究团队首席专家、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教授介绍,这一指数由体育健身环境、体育健身行为、体育健身效果三个维度构成。
    数据显示,校园体育是当前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。通过对体育健身学校环境的测评,上海各校校领导重视程度、校园体育课执行率和学生满意度得分分别为92.8分、92.1分、84.1分;对体育健身行为的测评,得分为93.5分;总体上海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良好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段的学生体质水平分别为95.2分、94.1分、94.7分。
    虽然总体得分不错,但一些数据仍然需要引起重视。测评发现,上海青少年儿童每天“静态生活方式少于2小时”的,平均仅占1成左右。在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三阶段的统计中,这一比重持续下降,小学四年级比例为26.8%,到了六年级为12.9%,初三为4.1%,到了高二最低,仅为2.6%。
    指数道破了问题的症结——静态生活时间过多,成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。陈佩杰表示,久坐将减少身体能量消耗,造成能量代谢的不平衡,从而导致青少年肥胖。此外,过度使用智能电子产品,也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高危因素。
    另一方面,从体育健身效果指数得分来看,体质水平得分高于体育健身技能、体育健身意识得分。这种特殊的“倒挂”态势也说明,目前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活动常处于被动状态。

中高强度活动
年级越高时间越短

    同时数据还显示出,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比例偏低这一问题。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青少年比例,男生为20.9%,女生为15.7%。小学四年级占总人数的32.5%,初三为13%,高三为7.1%,呈现年级越高时间越短的趋势。
    专家表示,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比例偏低,会制约体育促进体质健康的作用。并呼吁,不仅应该让儿童青少年动起来,更要让他们“有效”地动起来,同时给予更多动起来的有益建议。对此,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黄汉升认为,家长应控制孩子对电子产品使用,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户外或集体运动。

体育健身环境
    社区体育环境仍是短板

    此外,还有环境因素。从体育健身环境得分可以看出,“社区环境”(34.6分)远低于“制度环境”(83.7分)、“学校环境”(73.4分)和“家庭环境”(68.8分)。家庭环境中,家长支持孩子参与运动的占79.6%,但作表率带孩子运动的只有56.9%。说明家长在身体力行上还有待提高。
    值得关注的是,社区环境指数中,体育设施指数55.3分、体育活动指数24.7分,体育组织指数16.7分。可见,社区也是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场所,客观上缺乏适合的体育场地和体育组织,孩子们能参与的社区体育活动很少。健身环境的失衡发展是一大隐忧,陈佩杰认为,社区体育环境是学校体育作用延伸的重要保障,补齐这块短板、激发社会组织潜力,是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发展方向。
    对于此次发布“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”,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,指数建立了科学框架,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有指向性意义。同时,以学校体育为延伸,表明家庭、社区共同参与的重要性,为最终形成学校、家庭、社区三位一体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范式。今后,有望为其他省市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提供综合评价。
    同时,基于指数研发的理论成果,研究团队还提出了衡量青少年个体体育健身水平的“体商”概念。“体商”即个体体育素养,包含体育意识、知识、技能、行为、结果等要素。未来或引入体育素养评价。